文章作者: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、国家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
谭志军 吴海燕 郭萌萌 郑关超 翟毓秀
近日,我国多地政府发布贝类消费风险预警,矛头直指贻贝(俗称海虹,加工品又称淡菜)中的麻痹性贝类毒素(PSTs)问题。这是自2016年河北秦皇岛及2017年福建漳浦出现PSTs超标问题后,政府部门又一次针对该类产品发布的风险预警。预警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消费者安全,但每次公告发布后,不良媒体就借机发挥,带节奏、甩棒子,海产品不安全论开始甚嚣尘上。那么,什么是麻痹性贝类毒素?除了这类毒素,海产品中还有其他毒素风险吗?我国海产品真的不能吃了吗?
(图片来自于https://www.sabcnews.com/sabcnews/wp-content/uploads/2018/08/mussels.jpg)
普通大众可能会误认为公告中提到的PSTs就是贝类自身产生的,从而对贝类消费产生恐惧心理。实际上这类毒素是由海洋单细胞藻类产生,然后传递到贝类等生物体内、并在贝类体内经过生物转化代谢成不同的代谢产物,从而造成消费者中毒。所以,PSTs本质上是藻毒素,其传递到贝类并引发风险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。
当然,由于海洋中单细胞藻类数量众多,产毒种类也达到近百种,因此藻毒素的种类是比较多的。而我们常说的贝类毒素,国际组织已经根据基本结构将其细分为8类,PSTs是其中一种,其他为大众熟知的还有腹泻性贝类毒素(DSTs)、神经性贝类毒素(NSTs)和记忆缺失性贝类毒素(ASTs)。除了贝类毒素,海产品中可能诱发消费风险的还有河豚毒素(TTX)和雪卡毒素(CTX)。TTX一般可存在于河鲀(俗称河豚)和织纹螺中,尤其是后者安全风险十分严重;而CTX则主要存在于热带珊瑚鱼中,区域风险特征比较明显。
这么说,海产品中的生物毒素风险如此之多,难道我国的海产品真的不能吃了吗?当然不是!
首先从贝类毒素说起,虽然这8类毒素均有不同的毒性,而且有的毒性还很大。比如,PSTs的毒性为氰化钾的1250倍,这么高的毒性肯定很容易造成死亡事件,而全世界范围内每年因PSTs导致的中毒事件有2000多例,平均死亡率高达15%。从这些数据来看,PSTs带来的消费风险之高可想而知。不过呢,如前面所讲,PSTs是由海洋有毒藻类产生,其在贝类中蓄积到一定程度后,被消费者食用后才会产生消费风险。先不说贝类对这些毒素的蓄积代谢本身就有一定的减毒作用,而且海洋中产毒藻的分布就有一定的局限性,因此这两者结合的概率是比较小的,而毒素累积到一定程度后造成消费中毒的概率则是小之又小了。
(产毒藻图片来自于:http://www.ct.gov/doag/lib/doag/aquaculture/alexandrium_tam2_f1.jpg)
其次就是我们常见的“拼死吃河豚”中的河豚毒素TTX了。这类毒素的毒性和PSTs一样,极少量就可能导致人类死亡,这也是为什么叫拼死吃河豚(实际上为“河鲀”)了。实际上,人工养殖的河鲀中TTX风险并不大,已通过品种纯化、饵料和养殖环境设施的控制,将毒性降至很低至无毒级,且经去内脏等加工处理,可安全食用。加上我国农业农村部建立了河鲀鱼源基地认证制度,截止2019年底共备案了6批38家红鳍东方鲀和暗纹东方鲀养殖基地,吃货们大可放心对这些基地的认证产品大朵快颐(名单可从农业农村部网站http://www.yyj.moa.gov.cn/查找)。不过,我国尤其是东南沿海的消费者,千万不要吃来路不明的野生河鲀,因为不可控可能导致中毒风险很大。特别需要警示的是,我国江浙、福建和两广沿海的居民很喜欢吃的一种小型螺类-织纹螺, TTX的潜在风险却相当大,国家已经明令禁止销售和食用。所以,为了生命安全,大家还是要多长点心,尤其一定规劝家中老人孩子,千万不要再吃织纹螺了。
(河鲀为暗纹东方鲀,图片来自于:https://www.sohu.com/a/235482566_262564;织纹螺为纵肋织纹螺,图片来自于:https://www.sohu.com/a/239477557_467291)
至于雪卡毒素CTX,也被称作雪卡鱼毒素、西加鱼毒素等,估计我国大部分消费者都是闻所未闻。可能在于其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,区域特征十分明显。而能够引起中毒的也是一些珊瑚鱼类,比如红斑鱼、青星九棘鲈、棕点石斑鱼等。虽然,CTX对普通大众而言名声很小,但危害一点都不小,毕竟多达400余种的热带鱼类都可能含有这种毒素,全世界范围内每年可能导致10000-50000人中毒。一般来说,中毒事件主要发生在北纬35-37度范围的热带亚热带地区。在我国一般是海南、广东、港澳或台湾等地区风险较大。不过,从两个角度就能很好的防范CTX中毒风险,一是进口产品的管控,这个国家就已经做了,不用老百姓操心;二是个人购买或外出消费,都要通过正规渠道,不要食用来源不明的热带鱼类。
(棕点石斑鱼图片来自于:https://baike.baidu.com/pic/%E8%80%81%E8%99%8E%E6%96%91/2217776/0/562c11dfa9ec8a1320e7bfc5fd03918fa0ecc012?fr=lemma&ct=single#aid=0&pic=562c11dfa9ec8a1320e7bfc5fd03918fa0ecc012)
是不是感觉海产品中的生物毒素有一种幽灵般的存在?其实,这是一个国际社会普遍面临的问题,且已经对这些幽灵有了科学的认识,并制定了有效的管控方法。所以,我们大可不必因噎废食,只要具备一定的风险意识,完全可以正常享用海洋食品这一美味、营养和高质的食物。
最后给大家几个定心丸和建议吧,简单说明下:
一是研究层面。国际上包括我国都十分重视海产品中生物毒素的风险,且制定了相关研究计划并开展了大量研究,基本风险规律认识愈加清晰,比如什么区域?什么季节?什么品种?什么样的毒素风险较大?对这些毒素风险的预警和判断越来越准确,科学加持为风险防控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。
二是监管层面。我国对海产品中毒素风险的监管侧重于生产链条前端,力求将毒素风险控制在上市之前,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消费者与毒素接触的可能性。如贝类划型、河鲀鱼源基地认证等生产管理措施,产地准出、市场准入等销售管理措施,以及对织纹螺等特殊产品直接禁令措施等,为预防消费风险扎下了最坚固的篱笆。
三是消费层面。最重要的是要有安全意识,不可因口腹之欲而不顾及生命。平时多关注新闻报道,防范区域性风险;不轻信野生即美味的谬论,从正规渠道购买/食用海产品;更重要的是要管住嘴巴,有些品种如织纹螺千万不要吃。当然,正常食用时万一出现不适,如麻木、腹痛等问题,要立即停止食用并赴医院治疗,做好防范措施。
大家现在知道了吧,国家为了老百姓的安全,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制定了很多措施,可以说是操碎了心,我们自己平时再注意点,完全可以放心吃、好好吃,而且要多吃海产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