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首页
  2. 服务
  3. 种业创新
  4. 正文
“打好种子翻身仗”,壮大水产种业“芯片”,陈松林院士谈“一条鱼”的发展历程
2022-06-27 15:30:31 青岛日报

北至鸭绿江,南到海南,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(以下简称“黄海所”)的渔业科技成果不断涌现,在各省市落地开花。眼下,黄海所陈松林团队建立的半滑舌鳎分子标记辅助性控技术和新品种“鳎优1号”,正在我国沿海推广应用,多年来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超70亿元。

种业是养殖业发展的芯片,是养殖业发展中最重要的环节。在种业发展过程中,种质资源是基础,育种技术是关键。4月10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三亚市考察调研时强调,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,才能端稳中国饭碗,才能实现粮食安全。种源要做到自主可控,种业科技就要自立自强。

海洋种业,是“打好种子翻身仗”中的重要一环,是保障我国“蓝色粮仓”的关键。我国水产种业发展水平如何?怎样利用科技力量补齐短板?青岛如何发挥科研优势,培育出更多海洋突破性新品种?中国工程院院士、黄海所研究员陈松林分享了他的观点。

01

我国水产种业发展迅速

有两大问题亟须解决

在世界范围内,水产领域的科学家都在关注种业问题,也都知道良种是发展产业的基础,优良的水产新品种是推动规模化养殖的关键。

“从20世纪80年代零星发展,到90年代真正开始水产新品种培育,再到21世纪以来逐渐形成规模化,目前我国水产育种队伍越来越壮大,培育的新品种越来越多,性状也越来越丰富。”陈松林说,截至2021年底,全国累计发布水产新品种240个,鲆鲽鱼类、对虾、海带等已经用上自主选育的新品种,为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种源保障。

30多年的时间,培育出240个水产新品种,我国的水产种业发展可谓迅速,但问题也随之而来。“我国多是采用传统的育种技术,比如杂交、群体选育、家系选育,主要是针对生长性状,为了长得快、产量高,提高亩产量。”陈松林介绍,在提高水产新品种生长速度的同时,却忽视了其抗病性能,难以解决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中存在的种质退化、病害频发的问题。

这是传统育种技术的自身局限性造成的。培育水产新品种的重要一步,是选择亲本,即用于繁殖后代的雌雄性个体。传统育种一般基于表型选择,比如测体重、量体长,将表型优异的个体选出来,每1-3年或更长时间选育一代,经过连续几代的群体(家系)选育,优胜劣汰,才能培育出一个水产新品种。这种选择方法对于生长性状来说效果不错,但很难测定亲本是否抗病,由此导致传统育种技术难以培育出抗病高产水产新品种。

“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,不管是养殖鱼,还是虾、贝、藻、参,病害频发是一种常态,基本形成了养什么、病什么、死什么的恶性循环。”陈松林表示,培育出既高产又抗病的水产新品种,是我国水产种业发展中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。

就此而言,我国与先进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。一些先进国家的水产新品种培育时间更长,虽然无须当地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,但其培育的水产新品种往往以质量取胜。陈松林举例说,挪威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培育大西洋鲑,美国也在那时开始培育虹鳟,几十年如一日,非朝夕之功。由此,引发了我国水产种业亟须解决的另一问题,就是部分水产种苗依赖进口的比例较高。目前,我国每年进口的南美白对虾种苗,约占我国养殖业70%-80%;每年进口的三文鱼受精卵和种苗,约占我国养殖业100%。

“近年来,我国高度重视种业发展,把发展种业作为‘十四五’规划中的关键内容,将‘打好种子翻身仗’上升为国家战略。这为我国加强生物育种技术创新、加快培育突破性新品种提供了良好机会。”陈松林说。

02

利用基因组技术进行水产育种

是国内外的前沿热点

2001年,挪威科学家提出基因组选择育种理论。经过十几年探索和试验,首先在奶牛身上得到成功应用,培育出了产奶量高的奶牛。随后逐渐推广到猪、羊等动物身上,在美国、英国等国家畜牧业中得到广泛应用。近年来,开展基因组选择技术研究,也成为水产育种者关注的焦点。

“基因组选择技术,就是将表型选择变为基因型选择,从基因组水平上分析亲本的性状,特别是抗病性等,这种基因组育种技术能够有效解决传统育种技术解决不了的问题。”陈松林说,2012年,黄海所和集美大学联合申报获批“基于全基因组信息的鱼类遗传选育”项目,这是国内第一批做水产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的项目。项目的实施,建立了大黄鱼和半滑舌鳎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体系。从“十三五”开始,国内逐渐在各种水产养殖动物当中开展基因组选择技术研究。

为了使基因组选择技术更利于产业化、更方便使用,国内外也在研制基因芯片。基因芯片实际上是基因组选择技术的一个具体体现形式,代表了新一代分子育种技术的一个趋势。2020年,陈松林团队在对1000多条牙鲆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的基础上,研制出我国首款鱼类抗病育种基因芯片——“鱼芯1号”,可同时对大量基因和遗传信息进行快速精准的检测和分析,填补了我国鱼类抗病育种基因芯片的空白。

“‘鱼芯1号’是牙鲆的抗病育种基因芯片,已经固定了牙鲆抗病性状相关的SNP位点。当需要进行分析未知的牙鲆时,只需要将其DNA点到芯片上,然后根据杂交信号,就可以分析出这条鱼的抗病力水平。”陈松林解释说,将具有抗病基因型的鱼选出来繁育后代,将大大加快育种进程。

目前,陈松林团队利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,育成牙鲆“鲆优2号”、半滑舌鳎“鳎优1号”等鱼类新品种3个。其中,2021年培育出的抗病速生新品种“鳎优1号”,是我国半滑舌鳎的第一个国审新品种,填补了半滑舌鳎养殖业新品种的空白。

“利用基因组选择技术进行水产抗病育种,在国际上都是最新的技术。目前国外已发表相关论文60多篇,国内发表论文20多篇。”陈松林介绍,除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外,基因组编辑育种技术近年来也发展迅速。2014年,他们首次对半滑舌鳎进行基因编辑研究并获成功;2017年首次发表海水鱼类基因编辑研究论文,为半滑舌鳎遗传改良开辟了新途径。

基因组编辑技术在淡水鱼类上发展迅速,成功率很高。但在海水鱼方面,技术难度很大。陈松林团队科研成果开海水养殖鱼类基因编辑之先河,让业界为之一振。“这之后,中科院海洋所在牙鲆基因编辑上也获得成功。”陈松林表示,这一技术在国外也不断取得突破。其中,日本利用基因编辑方法,培育出肉量更厚、长得更大的真鲷和红鳍东方鲀,并已获准商业化生产。

03

青岛海洋育种全国最强

应谋划海洋种业经济发展

青岛是我国藻、虾、贝、鱼、参五次海水养殖浪潮的发源地,在海洋种业领域深耕多年、底蕴深厚。“打好种业翻身仗”,推动我国水产种业发展,青岛责无旁贷。

“目前,全国共审定发布水产新品种240个,其中,山东省占61个,青岛市占49个。青岛市培育的水产新品种占山东省80%、全国20%,充分说明青岛市水产育种的科技力量雄厚。”陈松林说,青岛集聚了中国海洋大学、黄海所、中科院海洋所等一批涉海院校,从事育种遗传研究的科研机构占全国约40%,在青科研人员、科研单位及培育出的水产新品种皆居全国第一。

但青岛的“短板”也显而易见,突出表现在“墙内开花墙外香”。迄今,青岛培育出的绝大多数水产新品种,在本地转化、产业化生产的很少,而到烟台、威海甚至其他省市实现产业化的很多。因为有种无业,经济效益产出较低,一定程度上又弱化了海洋种业发展。

“我一直呼吁青岛发展海洋种业。青岛是旅游城市,不太适合大规模发展水产养殖业或者海水养殖业,但是发展海洋种业是完全可行的。”在青岛海洋种业界,像陈松林这样的声音不在少数。他说,发展种业,不需要太多的滩涂来大规模养殖,有一个面积合适的育种中心,就可以不断培育水产新品种。把良种掌握在自己手中,将良种的受精卵或种苗推广销售到其他省市,这就是种业经济,青岛应当抢占这个龙头。

目前,南方诸多城市正在大力发展海洋种业,比如,广东正在南沙打造水产种业基地,海南在大力建设水产种业“南繁硅谷”,浙江建设了水产种业研究院等。在北方,烟台等诸多城市也致力于打造北繁基地。相对而言,实力最强的青岛反而动作不大、后劲不足,在海洋种业方面的优势正在逐渐丢失。

“青岛应大力发展海洋种业,把发展海洋种业经济作为今后的一个重要任务来谋划设计。”陈松林表示,青岛应加强海洋种业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谋划、申报,比如青岛正在探索组建中国蓝色种业研究院(青岛),要加快建设,从而实现资源整合,为从事种业研究的科技人员提供一个更高的全国性创新平台,凝聚力量,分工协作,加快推出更多水产新品种。青岛还应尽早布局、加大力度打造海洋种业龙头企业,让青企将青岛培育的水产新品种进行转化和繁育,然后再把受精卵或者种苗向全国各地销售,实现总部经济。

而未来的水产新品种,一定要加强抗病、高产、优质突破性新品种的培育。陈松林介绍,所谓突破性新品种,可以理解为采用突破性技术如基因编辑技术培育的新品种,或者培育出具有抗病高产优质等多个优良性状的新品种。他建议青岛加大对突破性新品种培育的支持力度,将技术优势转变为国际竞争的优势,将青岛打造成海洋种业引领型国际海洋中心城市。